清华大学遥感水文与水资源团队
Lab of Hydrological Remote Sensing, Tsinghua University

龙笛藏东“三江流域”源区科学考察日记

发表时间:2018-09-22 15:38

近日,清华大学水利系遥感水文水资源团队龙笛研究员参加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委“西南径流变化及适应性利用”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织的“藏东三江流域源区科学考察”活动。科考队伍于9月10日至9月19日,从云南丽江出发,经云南迪庆、西藏昌都、四川甘孜、青海玉树、西藏昌都、那曲和拉萨等地的十余县市,行程4000余公里,追溯澜沧江、金沙江、怒江上游及源头,考察江河源区水文气候、地形地貌、泥沙水质、地面监测等状况,并由此引发遥感科学与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于青藏高原河湖监测的思考,最终与团队部分学生会师于拉萨。现将科考途中的部分资料和随笔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第一天

云南境内澜沧江迪庆藏族自治州白济汛—德钦段

        9月10日,科考队沿途考察了云南境内澜沧江迪庆藏族自治州白济汛—德钦段。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此处的高山峡谷,澜沧江典型的“V”字型河谷由此清晰可见。

        考察途中,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类似的澜沧江的大拐弯尽收眼底,在建中的里底和乌弄龙水电站蔚为壮观。最后大家在德钦的梅里雪山旁住下,远眺可见雪山上发亮的一段冰川。

   


第二天

从德钦(云南)到芒康、左贡(西藏昌都地区)

        9月11日,科考队伍继续沿澜沧江向上游前行,途经溜桶江水文站(上图1)。溜桶江水文站为澜沧江在云南的第一个国家级水文站。考察过程中,见闻了基层水文工作者工作条件的艰苦和单调,深感他们提供给科研人员的水文数据得来不易,同时认为:结合多源卫星遥感、测高等技术,把有限的断面观测信息扩展到其他未测断面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一路前行,更觉澜沧江流域地势陡峭,河谷深切,气候和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上图2);路过西藏盐井乡,见到盐棚(上图3),人们从澜沧江边抽取卤水至盐棚,风干结晶成盐,滔滔江水见证茶马古道民族融合的悠久历史。

        此行,科考队翻过海拔4000到5000米的红拉山、拉乌山、觉巴山和东达山(5130米),在登山过程中测试身体极限,尤感自然伟力,叹人类渺小,敬四时不穷。



第三天

西藏重地昌都地区(左贡—邦达—察雅—昌都市)

        9月12日,科考队从西藏芒康左贡县出发,沿怒江支流玉曲河考察。昌都地区水资源很丰富,但由于所处高海拔,温度较低,只能种植青稞等作物。上图1为玉曲河引水种植的青稞。经考察发现,其供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我们继续沿玉曲上游到邦达草原,野旷天低,河水透心凉;到察雅县怒江和澜沧江分水岭,雪山茫茫。

        在邦达草原降雨,不远处雪山上降水相态即转变为降雪。穿梭在怒江和澜沧江的崇山峻岭间,四季变换,色彩斑斓;翻过分水岭后回到澜沧江一路向北到昌都市,昂曲河和扎曲河(澜沧江干流)汇合于昌都市后始称澜沧江(上图4为两河汇合,昌都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484立方米/秒,流域控制面积54228平方公里),自此开始进入澜沧江上游。

        据介绍,昌都地区只有一家企业(啤酒厂)有污水排放,其他企业均实现污水零排放,水环境保护有力。中华水塔水资源水环境开发和保护不可偏废,任重道远。


第四天

从西藏昌都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9月13日,科考队从西藏昌都江达县一路前行到四川甘孜德格县。

        左图1为澜沧江(扎曲)昌都以上一级支流热曲,降雨过程和山高谷深致水流湍急。左图2为澜沧江和金沙江(长江上游)分水岭上所拍两个流域之一。

        越过分水岭进入金沙江流域沿热曲(与扎曲支流热曲同名)、藏曲行进在崇山峻岭间。路见一群秃鹫争夺藏民放置在路旁的小牛尸体(左图3)。

        大山间,涓涓细流汇聚成河,道路险峻,车辆颠簸在山间道路;雪巴曲与金沙江干流交汇处,过江以后就是四川甘孜德格;最后是被誉为“藏文化大百科全书”的德格印经院(左图4)。



小结

        此处对昌都地区水利开发情况进行小结。

        西藏昌都地区三个主要水利工程:其一是在怒江支流冷曲上修建水库(正开展前期工作);其二是在金沙江支流嘎托河修建水库(已建成);其三在昂曲(澜沧江一级支流)建宗通卡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具供水、灌溉、发电功能。澜沧江西藏段干流目前已经建成果多电站(扎曲),如美电站接近建设。

        当地群众(包括藏民)对水电站建设总体持欢迎态度,主要原因是:第一,昌都地区目前水利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供水、灌溉设施严重缺乏;第二,有发电功能的水库可以给当地带来经济利益,推动地方发展。


第五天

从四川甘孜德格、石渠县到青海玉树

        9月14日,科考队从四川甘孜德格县城出发,穿过7千米的雀儿山隧道,进入金沙江子流域雅砻江流域。



        上图为穿过雀儿山隧道(隧道长7千米,洞口海拔4370米)之前的金沙江支流;下图为穿过雀儿山隧道后四川最大最深的冰碛湖玉隆拉错(藏族的神湖)湖泊。翡翠绿的河水为冰川与岩石摩擦后形成的独有颜色。

       从德格县到石渠县,途中草原、雪山、龙胆草均有一番风味。之后,我们翻过海拔4700米的安巴拉山垭口,从四川石渠进入青海玉树。


第六天

从青海玉树市经囊谦县回到西藏昌都(类乌齐县)

        9月15日主要考察长江上游和澜沧江上游。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今日考察的第一个点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上游通天河。科考队员与水文站工作人员在青海玉树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前留影。此行考察了该水文站监测断面,上图1为其室内监控设备。

        水位读数可以在监控室内直接读取,从而在监测断面形态改变不大,河流冲淤基本平衡情条件下,根据水位流量关系推算出径流量,这也是遥感技术反演河道径流量的基本依据之一。直门达水文站多年平均降水400毫米,水面蒸发80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94立方米/秒。直门达是长江源和上游具有重要意义的控制断面。

        上图2为唐僧晒经台和唐僧过通天河运经的乌龟山。相传唐僧食言于乌龟,未在取经时问佛祖乌龟还能活多久被甩入通天河;上图3为通天河和巴塘河汇合之处,长江自此称金沙江。图中可见通天河含沙量高于巴塘河。

        途中遇见玉树市新寨乡嘉那嘛呢石堆,有25亿石块,石块上刻有经文。虔诚的藏民认真地继续刻着经文,更刻着自己对信仰的坚定和执着。

        一行追溯至澜沧江(扎曲)支流子曲。上图4为从囊谦县赶往素有西藏小瑞士的类乌齐图途中的彩虹。高原气象复杂多变,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加强地面和卫星遥感监测的结合对提升水文模拟和预测精度有重要意义。


第七天

从西藏昌都地区类乌齐县经丁青县到那曲地区索县

        9月16日主要考察怒江支流及流域地形地貌。科考队从澜沧江上游过渡到怒江上游,之后继续向怒江源区挺进。

        上图为澜沧江支流金河(又名色曲、紫曲)类乌齐水文站。原先为金河电站坝址,后该电站迁到昌都市澜沧江干流以下20公里左右,类乌齐电站原址转为国家水文站。

   

        此行考察了斜嘎拉垭口(海拔4652米)澜沧江一侧和怒江一侧;上图1为那龙村怒江一小支流;上图2为丁青县典型的红土山,植被(草地)稀疏,部分山上有积雪;上图3为该线路大量分部的地表覆盖类型,苔藓、疏草和龙胆花;途经那曲索县巴青曲河(怒江支流)。


第八天

从西藏那曲地区索县到安多县

        9月17日主要考察怒江(那曲河)源区。

        队伍从索县出发,上图1为那曲河支流索曲的支流积曲,河水呈墨绿色,与澜沧江的红色和金沙江的黄色不同,反映不同流域的不同土质,土壤侵蚀后导致不同的河水颜色;上图2可反映当地的土层颜色。

        那曲地区典型的藏北草原牦牛不少,是典型牧区。和内蒙坝上相比,藏北草原土层薄弱,草也不长。牛多羊少(羊由于其特殊的牙齿构造可吃草根,对草场破坏力较大)。

        上图3为安多县错那湖。错那湖水来自不远处的唐古拉山南麓冰雪融水和降雨,丰水季节与河流联通流出后形成那曲河。错那湖平均海拔4800米,面积3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研究其水量变化对认识那曲河气候变化的水文效应和湖泊旁不远处的青藏铁路安全有重要意义,再次体会了高原气象的复杂多变。

        上图4为去错那湖时的冰雹,在返回那曲市途中又见彩虹;高原上旖旎流淌的那曲河径流成分复杂,河湖联通,水文过程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值得深入研究。


第九天

从那曲安多县经当雄县抵达拉萨

       9月18日从那曲市出发,直奔当雄县。那曲当地平均海拔4500米,行动进一步放缓了节奏。

        中午后来到西藏曾经第一大,目前第二大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纳木错,其平均海拔为4700米。纳木错最近18年面积增长了约30平方公里,目前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左右。西藏目前第一大湖泊为色林错,面积为2400平方公里左右。

        远处雪山最高峰为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海拔7111米。念青唐古拉山脉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的分水岭。

        9月19日在拉萨参加“青藏高原河湖监测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上图1与学生们会师于拉萨,上图2为夜晚的布达拉宫,他们将在西藏开展今年第二次科学实验。


结束语

        至此,历时十天的藏东“三江流域”源区科学考察活动圆满结束。十天以来,经云南迪庆、西藏昌都、四川甘孜、青海玉树、西藏那曲、拉萨等地的十余县市,行程4000余公里,对藏东“三江流域”源区有了基本了解和直观感受。衷心感谢国家自然基金委“西南径流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管理专家组、秘书组、华能集团、西藏水利厅、昌都水利局、一路同行的前辈、老师、同仁和同学们的精心组织和付出的辛劳。

        十余天一路走来,看山,看水,看湖,更看的是自然,世界和人生。看到可以躺在纳木错湖旁的藏民一整天不吃不喝和自然融为一体;看到秃鹫争夺腐食的血腥场景,甚至有朝一日吃掉自己的主人才知道它们是大自然的清洁工;看到牧民开着越野在草原上放牧,牦牛悠闲地吃草晒太阳;看到援藏的诸多内地工作人员和基层水利单位坚守平凡的水利人,在世界的最高处,有这样一群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坚守信仰并宁静地生活。这里的江湖山水和人如内心的明镜,也希望能为这里的江湖山水绵延长久贡献微薄之力。

        再见了,拉萨、西藏,未来再会。


张才金、龙笛整理


欢迎加入